7月21日,生態環境部召開7月例行發布會介紹,正組織對在環評信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4000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一個一個查,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
環境影響評價被稱為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對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全國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情況來看,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屬于個別情況,但性質極其惡劣,對環評制度公信力的損害十分嚴重,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這一表態讓人提氣,也讓全社會感受到環保部門打擊環評違法行為的信心和決心。
近年來,我國對環評領域的法治規制力度不斷加大。從《環境影響評價法》為環評奠定法律框架,到出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等規定規范環評行為;從將環評弄虛作假違法行為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到打造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法律制度持續發力,為環評市場規范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與此同時,監管執法力度也在同步跟進。比如,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指導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常態化監管,已將存在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等問題的265家單位和217人列入環評失信“黑名單”或限期整改名單。成績的背后,凝聚著各級環保部門的辛勞付出,詮釋著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確保環評市場規范有序發展,既要對環評報告粗制濫造、造假等各類違法行為打早打小、露頭就打,更需懲防并舉,深入推進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在今年6月2日中國環保產業協會舉辦的六五環境日法制主題活動中,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指出,環評制度改革以來,環評機構數量增長了5倍,而環評工程師的數量只增長了5%,第三方服務企業整體上呈現小型化、分散化的特點。由此帶來的問題是,現實中,有多少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仍在魚目混珠?有多少環評機構還在用“掛靠”的證件糊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法制主題活動中,有環評專業人士表示:“環評機構在環評信用平臺注冊8281家,約50%以上的單位都只有一名及以下的環評工程師?!奔韧拇罅堪咐砻?,環評機構專業力量嚴重不足,不僅不合乎法律規定,也勢必導致環評編制質量不盡如人意。更令人擔憂的是,倘若不能及時遏制此類違法行為,還容易形成環評市場“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嚴重損害環評行業的公信力、權威性和信任度。
生態環境部組織全面排查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這項工作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各級環保部門要壓緊壓實責任,切實做好排查工作。同時,應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完善舉報獎勵機制,調動社會各界尤其是內部人的舉報積極性,有效破解環評領域弄虛作假行為發現難等難題。應針對不同環評機構實施分類監管,對于一貫誠信守法,并取得突出工作成績的環評機構,給予適當獎勵和足夠發展空間,以樹立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鮮明導向,鞏固發展排查效果。
各地以這次全面排查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為契機,積極擔當作為,創新舉措抓治理,完善制度堵漏洞,標本兼治促提升,必能不斷壓縮環評違法空間,達到以“良幣”驅逐“劣幣”的效果,塑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生態,迎來環評市場持續健康繁榮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